【工资支付暂行条例】《工资支付暂行条例》是国家为了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制定的重要法规。该条例自1995年实施以来,在维护劳动关系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对《工资支付暂行条例》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展示。
一、条例概述
《工资支付暂行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定工资支付制度的行政法规,适用于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条例明确了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特殊情况处理等内容,旨在确保劳动者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
二、主要
1. 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
-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 不得克扣或拖欠工资;
- 工资支付应符合国家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
2. 工资支付的时间要求
- 用人单位应当在约定的日期支付工资;
- 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应提前支付;
- 劳动者离职时,用人单位应在办理完离职手续后一次性结清工资。
3. 工资支付的方式
- 工资必须以人民币支付;
- 禁止以实物或其他形式替代工资支付。
4. 特殊情形下的工资支付
- 停工停产期间,用人单位应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生活费;
- 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停工的,工资支付可相应调整。
5. 工资争议的处理
- 劳动者有权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
- 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依法维权而降低其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
三、关键条款一览表
| 条款编号 | 内容摘要 | 适用范围 |
| 第一条 | 明确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 | 各类用人单位及劳动者 |
| 第二条 | 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 | 所有用人单位 |
| 第三条 | 工资支付时间规定 | 按月支付,节假日提前支付 |
| 第四条 | 工资支付方式规定 | 必须以货币形式支付 |
| 第五条 |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 包括停工、离职等情况 |
| 第六条 | 工资争议处理机制 | 劳动者可投诉或仲裁 |
四、意义与影响
《工资支付暂行条例》的实施,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促使用人单位更加规范地进行工资管理。通过明确工资支付的标准和程序,有效减少了劳资纠纷的发生,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同时,该条例也为后续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如《劳动合同法》等,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劳动法律体系。
结语:
《工资支付暂行条例》作为我国劳动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法规也在不断完善,未来将更加注重劳动者权益保护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