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什么意思】“高屋建瓴”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站在高处,从高处向下倒水,比喻对事物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能够居高临下地处理问题。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领导者的战略眼光或对局势的掌控能力。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高屋建瓴 |
| 拼音 | gāo wū jiàn líng |
| 出处 | 《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后世引申为“高屋建瓴”) |
| 释义 | 比喻对事物掌握全面、认识深刻,能从高处、全局出发来解决问题。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领导力、战略思维或宏观视角,也可用于形容做事有条理、思路清晰。 |
| 近义词 | 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统揽全局 |
| 反义词 | 眼高手低、目光短浅、一叶障目 |
二、实际应用举例
| 场景 | 应用示例 |
| 领导讲话 | “我们要以高屋建瓴的眼光看待当前形势,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 |
| 工作汇报 | “他能够在复杂的问题中抓住关键,体现出高屋建瓴的分析能力。” |
| 学术研究 | “该研究从宏观角度切入,展现出高屋建瓴的研究视野。” |
三、总结
“高屋建瓴”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强调的是从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视野去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无论是管理、学习还是生活,拥有“高屋建瓴”的思维,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方向、提升效率、做出更优决策。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拓展阅读,可参考《成语词典》或相关历史文化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