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的意思】“分崩离析”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整体在内部出现严重分裂、瓦解的状态。这个成语多用来描述国家、组织、团队或关系等因矛盾、分歧或外部压力而逐渐崩溃、无法维持原状。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分崩离析 | 
| 拼音 | fēn bēng lí xī | 
| 出处 | 《左传·隐公三年》:“诸侯之师,四国之众,其势足以相制,而不能以合,是谓分崩离析。” | 
| 含义 | 形容整体破裂、分裂,无法维持统一状态。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国家、组织、团队等的瓦解状态。 | 
| 近义词 | 四分五裂、土崩瓦解、支离破碎 | 
| 反义词 | 团结一致、和衷共济、同心协力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国家局势 | 战争导致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 | 
| 组织内部 | 公司因管理混乱,最终分崩离析。 | 
| 人际关系 | 朋友之间因误会而分崩离析,再无往来。 | 
| 历史事件 | 帝国后期,权力分散,最终分崩离析。 | 
三、成语来源与演变
“分崩离析”最早出自《左传》,原本是描述诸侯国之间力量不均、无法联合的情况。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结构中,用来形容因内部分歧而导致的整体崩溃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分崩离析”不仅用于书面语,也常见于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形象性。
四、总结
“分崩离析”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一个整体由于内部矛盾或外部压力而发生严重分裂、瓦解的状态。它强调的是“分裂”与“崩溃”的过程,常用于描述国家、组织、团队或人际关系中的重大变故。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情感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