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苏轼翻译全文】《观潮》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绘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文章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本文将对《观潮》一文进行逐句翻译,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原文与译文对照,便于理解与学习。
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罕见的壮观景象。 |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佳时也。 | 从农历十六到十八日,是最为壮观的时候。 |
|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 当潮水远远地从海门涌来时,只像一条银线; |
|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接着渐渐靠近,就变成了一座玉砌的城墙、积雪的山岭,连天涌来。 |
| 飞沙走石,雷霆万钧,声如雷鼓,势若奔马。 | 沙石飞舞,雷鸣般的声音,气势如同千军万马奔腾。 |
| 人皆惊恐,莫敢仰视。 | 人们都感到惊慌害怕,不敢抬头看。 |
| 而余独不觉,心旷神怡,意气自得。 | 只有我感觉不到恐惧,心情开朗,意气风发。 |
| 盖尝有言曰:“天下之事,不可轻视。” | 曾经有人说过:“天下的事情,不能轻易忽视。” |
| 今观潮者,岂能无感? | 现在来看潮的人,怎能没有感触呢? |
总结:
苏轼在《观潮》中不仅生动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象,还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世界的深刻感悟。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通过本表的对照,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原文内容,感受苏轼笔下的恢弘气势与哲思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