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名言】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学问应服务于现实,反对空谈心性。他的许多言论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以下是对顾炎武部分经典名言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其出处、含义及现实意义:
| 名言 | 出处 | 含义 | 现实意义 |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日知录》 | 国家的兴衰,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责任去关心和承担。 | 强调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
| “人之有志,如水之有源。” | 《亭林文集》 | 人的志向如同水流的源头,是行动的根本动力。 |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持之以恒。 |
| “学贵质实,无务空言。” | 《日知录》 | 学问要注重实质内容,不要追求空洞的言辞。 | 倡导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反对虚浮不实的风气。 |
|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 《日知录》 | 士大夫如果没有羞耻之心,就是国家的耻辱。 | 提醒知识分子应具备道德操守,维护社会正义。 |
|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 | 《日知录》 | 君子学习是为了阐明道理,而非谋取私利。 | 强调学术的纯粹性和道德导向,反对功利主义。 |
| “欲求贤者,必先自贤。” | 《日知录》 | 想要得到贤能的人,首先要自己成为贤德之人。 | 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论语·子路》(引自顾炎武) | 自己的行为要有羞耻之心,出使四方而不辱使命,才算是士人。 | 强调个人品德与责任感,尤其在公共事务中的表现。 |
顾炎武的名言不仅反映了他对国家、社会和个人责任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重视实践、强调道德修养的思想核心。这些话语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