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的意思解释】“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极其困难、濒于死亡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或继续生存的状态。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处境艰难、生命力微弱却仍在挣扎的人或事物。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拼音 | 解释 |
| 苟延残喘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苟:勉强;延:延续;残喘:残余的呼吸。指在极度困苦中勉强维持生命。 |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该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虽非直接出自此句,但其精神与“苟延残喘”有相似之处。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文学、新闻报道或评论中使用较多,常用来形容人或组织在困境中勉强支撑的状态。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成语 |
| 近义词 | 勉强维持、苟活偷生、垂死挣扎 |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生机勃勃、朝气蓬勃 |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人物描写:
“他身患重病,靠药物维持生命,早已是苟延残喘,但依然坚持写作。”
2. 社会现象:
“这家企业早已亏损严重,只能依靠政府补贴苟延残喘,前景堪忧。”
3. 历史背景:
“战争结束后,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只能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五、总结
“苟延残喘”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表达了在绝境中勉强求生的状态。它不仅可用于描述人的生存状态,也可用于比喻事物或组织在濒临崩溃时的挣扎。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过度夸张。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苟延残喘”的含义及其在实际语言中的运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