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一、
《工之侨献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古代寓言故事,出自明代文学家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通过“工之侨”献琴这一事件,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对表面华丽而缺乏实质价值的事物盲目推崇的现象,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只看外表、不识真才的人。
故事讲述了工之侨制作了一把精美的琴,但因琴声不佳,被当时的官员和名士所轻视。后来,他将琴伪装成古琴,结果却得到了高度评价。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虚伪风气,以及人们对事物判断的标准往往流于形式。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 工之侨得到一棵优良的桐木,把它砍削成琴,装上琴弦后弹奏,发出的声音清脆如金,回响如玉。 |
| 以为天下之美也,献诸朝。 | 他认为这是天下的绝妙之物,于是献给朝廷。 |
| 久之,工之侨以琴为古琴,匿其纹,而献之。 | 过了很久,工之侨把琴当作古琴,隐藏了它的花纹,又献给了朝廷。 |
| 大夫皆悦,以为古而且善。 | 大夫们都高兴,认为它既古老又美好。 |
|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夫!世之好伪者多矣!” | 工之侨听到后感叹道:“可悲啊!世上喜欢虚伪的人太多了!” |
三、总结与启示
《工之侨献琴》虽短,却寓意深远。它告诉我们:
- 不要被表象迷惑:人们常常因为外在的华丽而忽视内在的价值。
- 识别真才需慧眼:真正的才华需要有识之士去发现和认可。
- 警惕虚伪风气:社会若一味追求形式,就会失去对本质的判断力。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今天深入思考。
如需进一步分析人物心理或写作手法,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