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隔岸观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今者,秦王与楚王会于黄棘,而韩、魏皆来。今吾欲使韩、魏之兵以救赵,而赵人不从,是吾无术也。若我以兵临河,而韩、魏不敢动,则我可得赵矣。”后演化为“隔岸观火”,意指站在对岸看火势,比喻对别人的危难或冲突采取旁观、不加干预的态度。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他人困境时,选择袖手旁观,不主动帮助或介入,甚至可能趁机谋利。它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强调冷漠和缺乏责任感。
一、
“隔岸观火”原意是指在河对岸看火势,后来引申为对他人遭遇的困难或危机漠不关心,只作旁观者。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在别人有难时不伸出援手,反而坐视不管的人。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描述,也是一种道德评价。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隔岸观火 |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二》 |
| 原意 | 在河对岸看火势 |
| 引申义 | 对他人困境漠不关心,不加干预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的冷漠态度 |
| 情感色彩 | 贬义 |
| 近义词 | 袖手旁观、冷眼旁观 |
| 反义词 | 见义勇为、挺身而出 |
|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不作为、不关心他人 |
| 典型例子 | 在朋友遇到困难时,只在一旁观看而不帮忙 |
三、延伸理解
“隔岸观火”不仅是对行为的描述,更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立场。在现实生活中,适度的“旁观”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但过度的“隔岸观火”则容易让人陷入冷漠与自私之中。因此,在面对他人困境时,适当的关心与帮助,才是更有意义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