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桴怎么读什么意思】“桴”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许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可能会感到陌生。本文将从发音、含义、用法等方面对“桴”进行详细解析,并以表格形式总结其基本信息。
一、
“桴”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仍有出现。它的基本含义与木筏、击打有关,常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了解“桴”的读音和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或拓展词汇量。
该字读音为 fú(第二声),属于常见声调之一。在《康熙字典》中,“桴”被解释为“木筏”,也可引申为“击打、敲击”的动作。此外,在一些诗词或典故中,“桴”也用来象征行舟或行动。
二、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汉字 | 桴 |
| 拼音 | fú |
| 声调 | 第二声(阳平) |
| 部首 | 木 |
| 笔画 | 13画 |
| 本义 | 木筏;击打 |
| 引申义 | 行动、行为;象征性工具 |
| 使用场景 | 古文、诗词、典故、文学作品 |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见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 |
| 例句 | “乘桴浮于海”——出自《论语》,意为“乘着木筏漂泊大海”。 |
三、延伸说明
“桴”在古代常用来指代木制的小船,如“泛舟江上,乘桴而行”。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理想无法实现时的一种无奈与超脱。
此外,“桴”也有“击打”的意思,如“击桴而歌”,表示边击打边歌唱,常见于古代祭祀或庆典活动。
四、结语
“桴”虽然不是日常常用字,但其在文学和历史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掌握它的读音和含义,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如果你在阅读古籍或文学作品时遇到“桴”字,不妨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这样会更加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