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而去的意思是什么】“拂袖而去”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情绪激动、不满或失望的情况下,用手拂去衣袖,然后离开现场的行为。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说话人或行为人的愤怒、不屑或决绝的态度。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拂袖而去 |
| 拼音 | fú xiù ér qù |
| 出处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增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今为之,不如其已。’于是,增起,拂袖而去。” |
| 含义 | 形容人在情绪激动时,甩袖离开,表示不满、生气或不屑。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也可用于口语中表达对某事的不满或拒绝。 |
| 近义词 | 气愤离去、拂衣而去、扬长而去 |
| 反义词 | 委曲求全、忍气吞声、低头哈腰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例子 |
| 工作场合 | 领导批评了他,他一言不发,拂袖而去。 |
| 家庭矛盾 | 父亲指责儿子不懂事,儿子气得拂袖而去。 |
| 商务谈判 | 对方提出不合理要求,他拂袖而去,表示不再继续谈下去。 |
三、情感色彩
“拂袖而去”带有较强的主观情绪,通常用于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如:
- 愤怒
- 失望
- 不屑
- 决绝
这种行为往往表明说话人或行为人对当前情境的不满,不愿再继续沟通或合作。
四、总结
“拂袖而去”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情感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情绪激动时,通过“拂袖”的动作表达不满或决绝,随后离开现场。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描写,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体现。在日常交流或文学作品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可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