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的简介资料】伏生,名胜,字子贱,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的重要学者和经学家。他因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尚书》藏于墙壁中而得以保存,后世尊称其为“伏生”。伏生对《尚书》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伏生简介总结
伏生生活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原为齐国人,早年研习《尚书》,并在秦朝时期因避祸而将《尚书》藏于壁中。秦亡后,他将所藏之书取出,传授给弟子,使《尚书》得以流传。汉文帝时期,伏生被召入京,担任博士,成为朝廷重要的学术顾问。他的贡献在于保存并传播了《尚书》,为后世研究儒家经典提供了重要依据。
伏生简介资料表
| 项目 | 内容 |
| 姓名 | 伏胜(又名伏生) |
| 字 | 子贱 |
| 生卒年 | 约公元前268年—约公元前155年 |
| 籍贯 | 齐国(今山东济南一带) |
| 职业 | 学者、经学家、博士 |
| 主要成就 | 保存并传授《尚书》,推动儒家经典传承 |
| 历史背景 | 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秦始皇焚书坑儒 |
| 典型事迹 | 将《尚书》藏于墙壁中,秦亡后重见天日 |
| 影响 | 对《尚书》的保存与传播起到决定性作用 |
| 后世评价 | 被尊为“传《书》功臣”,影响深远 |
伏生的一生虽未有太多显赫的政治地位,但他在文化传承上的贡献却极为重要。他的行为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中的坚守与担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