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宣受绢原文及翻译】一、
《范宣受绢》是一则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的古代故事,讲述了东晋名士范宣在面对他人赠送礼物时,表现出的谦逊与自律。故事通过范宣对“绢”的态度,展现了他不贪图外物、坚守本心的高尚品德。本文将对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范宣年八岁,问其父:“何以不食?” | 范宣八岁时,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吃东西?” |
| 父曰:“无食。” | 父亲说:“没有食物。” |
| 宣曰:“吾亦无食。” | 范宣说:“我也没吃东西。” |
| 父曰:“尔无食,何以不言?” | 父亲说:“你也没有吃东西,为什么不说话?” |
| 宣曰:“大人不言,儿安敢言?” | 范宣说:“大人不说,我怎么敢说呢?” |
| 后有人遗绢一匹,宣不受。 | 后来有人送了一匹绢给范宣,范宣没有接受。 |
| 曰:“吾家贫,不能受此厚赠。” | 他说:“我家贫穷,不能接受这么丰厚的礼物。” |
| 人曰:“此绢非为汝而设,乃为汝父。” | 有人说道:“这匹绢不是给你准备的,是给你的父亲的。” |
| 宣曰:“父之友,吾亦当敬之;然吾不敢受。” | 范宣说:“父亲的朋友,我也应当尊敬;但我还是不敢接受。” |
三、内容解析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寓意深刻。范宣在面对父母和他人时,始终保持谦逊和克制的态度。他不仅不因自己的贫困而抱怨,也不因他人的好意而轻易接受礼物,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礼”与“德”。
从行为上看,范宣拒绝接受礼物,并非出于傲慢或清高,而是因为他深知“礼尚往来”的道理,也明白“受人恩惠,必有回报”的责任。这种态度,正是古人提倡的“君子慎独”的体现。
四、总结
《范宣受绢》虽为一则小故事,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
- 在家庭中要尊重长辈,保持谦逊;
- 在社会交往中要懂得感恩,不轻易接受不属于自己的馈赠;
- 为人处世应秉持原则,不因贫富而改变操守。
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也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
如需进一步探讨《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