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七步诗郭沫若全诗的意思】《反七步诗》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在1963年创作的一首诗,是对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的“反写”。原诗表达了兄弟相争、骨肉相残的悲剧,而郭沫若则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封建宗法制度和权力斗争的批判,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与亲情的向往。
一、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并非简单地否定或改写原诗,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对原诗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进行了重新解读。他借古讽今,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批评。
原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达了曹植对哥哥曹丕迫害自己的不满与哀怨。
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则以“反”的形式,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他认为兄弟之间不应相争,而应团结互助,共同面对外敌。他通过诗中的意象,如“豆”与“萁”,表达了对家庭和睦、国家统一的期望。
二、表格对比分析
| 项目 | 原诗《七步诗》(曹植) | 郭沫若《反七步诗》 |
| 创作时间 | 三国时期(约公元220年) | 1963年 |
| 作者 | 曹植 | 郭沫若 |
| 主题 | 兄弟相残、骨肉情深 | 反对内斗、倡导团结 |
| 情感基调 | 悲愤、哀怨 | 理性、劝诫 |
| 诗歌结构 | 四句五言 | 四句五言 |
| 核心意象 | 煮豆、豆萁、釜、泪 | 豆与萁、同根、共济 |
| 思想内涵 | 表达对兄长压迫的不满 | 批判内耗,呼吁和谐 |
| 写作手法 | 直接抒情 | 借古讽今,反写原诗 |
三、结语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不仅是对古代诗歌的再创作,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反思与升华。他通过“反”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强调家庭、国家乃至民族内部团结的重要性。这首诗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提醒人们珍惜亲情、避免内耗、共创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