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掷地有声原来是指晋朝人孙绰夸赞自己的】“掷地有声”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说话或文章内容有力、有分量,令人印象深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与晋朝一位名叫孙绰的文人有关。
据《世说新语》记载,孙绰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才华横溢,尤其擅长写赋。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名为《遂初赋》的文章,自认为非常出色,便在一次宴会上朗读给众人听。当他读完后,满座宾客都为之惊叹,纷纷称赞他的文采。孙绰则笑着说:“我这篇赋,掷地有声。”意思是说,他的文章一写出来,就像东西掉在地上一样,声音响亮,震撼人心。
从此,“掷地有声”便成为形容文章或言辞有力、有气势的成语,逐渐流传至今。
成语“掷地有声”相关知识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掷地有声 |
出处 | 《世说新语·文学》 |
作者 | 孙绰(东晋文学家) |
原意 | 形容文章或言论有力、有分量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语言或文字有力量、令人信服 |
典故背景 | 孙绰写《遂初赋》,朗读后自夸“掷地有声” |
人物关系 | 孙绰为晋朝人,以文才著称 |
文化影响 | 成语广泛用于文学、演讲、写作等领域 |
通过了解“掷地有声”的出处和演变,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也能体会到古代文人对自身作品的自信与骄傲。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